Part 01/
MBTI是什么?
自MBTI风靡全网后,以四个字母所形成的不同英文组合成了年轻人的接头暗号,似乎附上了名片般的魔力。“你的MBTI人格是什么?”作为年轻人最火热的谈资,MBTI到底是什么呢?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MBTI的人格类型
通过量表测量并基于人格维度,心理学家将测量结果划分成了16种人格。
那么MBTI流行的密码是什么?
哲学三问里问道: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而MBTI爆火的背后就与“我是谁”这一问有着紧密的关系。如今沉迷于MBTI测试的我们,其实就是试图寻找“我是谁”的答案,通过MBTI的心理测试题目量化自己,并透过测试结果生成的“人格特征”来更好地确认自己。同时,MBTI还成为了年轻群体的“个人名片”,成为了年轻人的“共同话题”。
Part 02/
MBTI中你是E人还是I人呢?
E和I作为MBTI中大家讨论度最高的的两个元素,自媒体上大多将E与I直接划分成社牛与社恐,其实两者之间区别不能用两个简单的名词解释,E人和I人最大的不同是“能量来源”,I人不一定会是社恐而E人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么E人与I人在生活中有什么不同呢?
E人
①更关注外部世界。
②自己和外界没有严格的界限,主动与外界联系会感觉舒服。
③能量投入外界的人、事、物,融入外界会精力充沛。
④精力分散,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情,快速,频繁,长期与很多人交谈无压力。
⑤高谈阔论,喜欢给出思维全过程,没想好也会说,让I难以招架。
⑥冲动,先实践后反思会比较自在。
⑦个人生活暴露会比较坦然,让I难以理解。
⑧在外界吸收够了经验,释放够了精力,也会一个人待着反思,到底是否外向,要看整体。
I人
①以更关注内心世界。
②自己和外界的界限很明确,主动与外界联系会消耗精力。
③沉醉于内心世界/兴趣爱好,独自思考感受,一人独处会精力充沛。
④做事专注,可以与很多人交谈,但不持久,能量消耗后需要自闭回血。
⑤话少而精,喜欢给结论,深思熟虑的那种。沉稳,先想好再行动会比较自在。
⑥更能保留内心想法,感受,不暴露太多,注重隐私,个人生活只给少数亲密朋友了解,让E觉得很神秘。
⑦一个人休息够了也会频繁大量的与外界接触,到底是否内向,要看整体。
看完E人与I人的介绍,你认为你更符合哪个角色呢?
小剧场
假期和几个朋友聚会,一群人中只有一个e人,虽然全程都聊得很快乐,但大家就戏称,我们几个人都是这唯一的e人朋友的蓄电池。
于是I人们在某个瞬间突然集体不说话不约而同地默默刷手机的时候,e人朋友恍然大悟:哦~这就是你们的充电模式是吗?
Part 03/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MBTI?
随着测试的热度升温,盲目追崇的副作用也显现出来了:所谓“你就是这样的人”、“你只能和什么类型的人做朋友”、“你只能做这样的工作”,几乎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算命”。带来便利的测试在此刻化身成一把利刃,不少人借着MBTI测试给出的结果认定自己的性格,不愿尝试改变自己,迈出舒适圈。
测试的结果仿佛一锤定音,敲定了人们存在的属性,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于MBTI测试是否会鼓励人们给自己贴标签且限制人们的社交圈这个问题,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教授给出了全面而严谨的解释。“任何人格测试都只应被看作人们在其一生的某个特定时期的特定偏好的证明。”没有事物会一成不变,就如每天的我们都不同于昨天。
而人格测试其实真正揭示的是我们的偏好,而不是我们这样的完整的人。我们需要客观看待MBTI的测试结果,永远不要为自己贴上标签,将自己限制在某个社交圈,放弃性格改变的可能性。
MBTI测试的发明者荣格强调,测试结果中的人格是发展的,不是定势的。
人格测量容易受社会因素影响。其中有“故意欺骗”这一概念,它是指受试者为了干扰测试结果,故意改变选项的行为;而受试者为了留下正面印象,在测试中选择符合社会期许的倾向,则称为社会期望偏误;反应定势是一种由于受测者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产生的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反应定势可能导致能力相同者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的现象。
除此之外,人群中有部分人,是“肯定者和否定者”,肯定者对于量表中的问题,通常都倾向于回答“是”,反之,否定者则总是回答“否”。尤其在受饥饿感、疲劳等变量影响下,受测者更容易产生单调消极的反应定势。
不论是文中的MBTI,还是性格色彩九型人格......在现今这个追求结果和效率的时代,应该会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露出;但是无论是什么测试,它都只能作为参考的工具。我们不能将它奉为真理甚至成为枷锁,人的不断成长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文案:蔡昆仑 徐秀怡 黄金敏
执行编辑:刘柏欣
责任编辑:霍中开
初审:朱行芳
终审:陈玉华